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紅塵瑣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紅塵瑣碎 门户 查看主题

慈心定的修法(舍弃我禅师著 Divide Abodes 选译)

发布者: iml5 | 发布时间: 2018-1-1 00:04| 查看数: 5233|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Divine Abodes 四梵住》
  by Ven. Sujiva 舍弃我 禅师著
  英文原文:http://www.buddhanet.net/metta_b.htm
  英译汉:汤华俊   huajun_tang@yahoo.com


  Chapter 1 Metta Bhavana——Cultivation of Loving-Kindness
  第一章 培养慈爱
  母亲摇着婴儿是一个很好的慈爱的形象。婴儿在摇篮里入睡是其结果。我仍然记得母亲摇我入睡的美好的感觉。当无私地关爱他人,自己也会充满快乐。这就是慈爱和它的结果。
  在圣典中,慈爱是具有增进他人福址的特点。和睦、善意、友好、慈爱是用于描述这种心理状态的一些常用词。研究慈爱的最好办法是当它在自己或别人心中生起的时候。它是完全无私和纯洁的心理状态,带给自己和他人现实的和未来的利益。培养这种心态的过程被称为bhavana,通常被译为『禅』。当我们培养它,它变得壮大、有力和有用。它带给我们丰沛的、极深而又极强的宁静与快乐。
  培养慈爱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慈心定。得定后,慈爱变得强而有力。
  2 通过训练,慈爱也可发送给任何人。也就是说它是灵活、多样化、普适和无量的。
  3 当这种潜能变得强有力时,我们可以利用它产生奇迹,使每个人的生活更美好。
  为了有效地做到这些,你需要方法。获得有关技巧需要耐心。随着经验的积累你将会不断完善。

  METTA AND ITS PLACE IN BUDDHISM
       第二章 慈爱和它在佛教中的地位
  慈爱在佛教里是一种心理状态。它的禅观目标是可爱的人。是一种希望促进可爱的人的利益的心理状态。在佛教中,无我的教义占了主要的地位。因为是这样,慈爱看起来似乎和这种教义有矛盾。这是因为有两种真理,一种是世间俗成的真理(世俗谛),另一种是究竟的真理(胜义谛)。
  世间俗成的真理是概念性的,只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是真实的。如果从究竟的意义上看(也就是说用离开主观的想法、概念进行观察),这些并不存在。它们像真实存在投下的影子。因此一个『人』只是在世俗谛的意义上存在。从究竟的意义看,『人』只是心识和物质过程。如果你这样看问题,就是如实知见,实际上也就是内观(vipassana)。培养这种直接洞察真实存在的能力就是观禅(vipassana bhavana)。
  在作内观禅修时,我们不能同时有慈爱,因为禅观对象是不同的。然而,当我们回到世俗谛时,或者换回到概念性的所缘时,我们又可具有慈爱。这是为什么相比之下,内观更深刻、更殊胜。它使你从生死轮回之苦中彻底解脱。
  虽然慈爱有其局限性,但慈爱的作用决不能被低估。绝大多数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内观修行。即使完成内观修行后,慈爱仍具有重要的作用。即使佛陀也并非总是没有概念性的所缘。概念随着心的活动、认知过程同时发生。
  在对苏巴(Subha)的开示中,佛陀回答了关于长寿的原因等问题。从他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长寿、健康、美貌、受人尊敬、富有、出生高贵等业果,可归因于和慈、悲、随喜有关的行为。因此四梵住(Bramavihara,即慈、悲、喜、舍)对于仍在生死轮回中的人来说是一种抚慰。
  除此之外,我们也看到慈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
  1 克服嗔恨,因为它和这些暴力性和破坏性的心理状态相反;
  2 培养内观所需的定力,因为用慈爱我们的心能很快得定;
  3 形成和一切众生的良好关系——这对家庭的幸福、社会以至整个世界都很重要。
  从这点看,慈心禅是每一个人都应在一定程度上修行的法门。没有它,你不仅在社会和个人关系上容易失败,而且在修行上处于不利地位。

  Chapter 3 Beginning Practice of Loving-Kindness
  第三章 慈心观禅修入门
  POSTURE 姿势
  你可以用任何姿势发送慈爱的心念。在慈心禅的强化训练中,你在一切时中辐射慈爱,不管是站也好,走也好,坐也好,躺也好(只要没入睡),都应当用功。
  通常坐和走交替进行,逐渐加长坐的时间.
  WALKING 经行
  当在经行时辐射慈爱,你不需要像内观修行那样真正注意经行过程中的感觉或有关的现象。你只是一边经行一边辐射慈爱。当定力变得较强时,步子慢下来是很自然的。有时你只是静静地站着并辐射慈爱。当绵绵流出的慈爱中断了的时候,你必须停下来重新提起它。经行的动态的特性使得精进根比较突出。因此有助于提起并保持慈爱的心念之流,这(提起、保持)也就是第一和第二禅支——寻与伺(vitakka,vicara)。
  SITTING 坐禅
  最好的坐法是双盘,两腿交叉,脚心向上。背要正直,两手掌心向上重迭置于腿上。
  因为很多人不能忍受双盘时踝关节受的挤压,可采用单盘,把一条小腿交迭在另一小腿上。也有别的变通的方法,如缅甸人的方法,就是把两腿都弯曲但不把一条腿压在另一条腿上。也有把腿置于两侧的坐法,等等。
  总的来说,姿势应当平衡,背要正直,两腿内曲。这有助于保持警醒,同时使身体比较舒适。在寂止禅中,这是很基本的,特别是刚开始。开始以后就不要换姿势,而应当保持静止不动很长时间。
  我们应当试着放松,从头到脚趾,或从脚趾到头;从外表的皮肤到内部的骨骼和器官,一部分一部分地放松。然后我们必须下一个决心,要在禅修这段时间把一切事情抛开。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抛开!这是禅修时间,别的事情都不重要!如果一个人决心很强,绝大多数妄念都可抛开。然后我们应当确保我们的心是放松和平静的。我们同时应当保持警醒,或者说提起正念,不然我们可能陷入昏沉。
  在以我们喜欢的姿势坐定以后,我们应当全然放松,身体不能有一点紧张之处,要使身体放松到像死了一般静止不动,要放松到身体就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样。然后做下一步,对自己修慈。这样修的时候,应当非常柔和地用功,不然紧张、散乱就可能产生。提起每一念就好像一个细小、微妙、柔软的水雾或雾纱从心中弥漫开来。这样我们可以保持并增进寂静的状态(定力)。

  GIVING METTA TO ONESELF 对自己修慈
  有时人们认为对自己修慈是自私的,这是因为他们误解了这样修行是在作什么以及相关的心理状态。
  实际上这是一种希望在修行的道路上取得进步真诚无私的心愿。希望更快乐、更健康以便修得更好,这样一个人可以祛除嗔恨心和其它不良的心理状态。当修行人一个接一个地发出这些良好的愿望并让它们深入心灵深处,会产生深远的效果。一个人应当不但默念下面的句子,而且要完全了解其意义,并很真诚地发出这些愿望:
  愿我无敌意
  愿我无精神痛苦
  愿我无身体痛苦
  愿我能过得称心如意
  在一个小时的禅坐中,头5分钟应该这样做。这可实现如下几个目的:
  1. 使自我正直
  禅修者必须这样做。这意味着有一个和自己生活各方面相关的目标。这包括正业、道德等。如果不这样做,那一定在禅修中或禅修外会发生冲突。
  2. 提起慈爱的动力
  在看到自己需要真正快乐,一个人可以更好理解他人也需要快乐。这将帮助激发对他人的慈爱,使对他人的慈爱容易散发出来。
  3. 培养初步的定力
  对自己比对别人更容易激发这种真诚的愿望。为了获得一定程度的定力,这是一个比较容易的入手点。随着禅修的进行,定力会达到更深的程度。
  在这之后,禅修者可进行到下一步,对他人辐射慈爱。

  SELECT AN INDIVIDUAL     选择修慈的对象
  按照和当前修行者的关系,各种人可分为5类:
  1.特别亲近的
  2.可爱的
  3.中性的
  4.不喜欢的
  5.有敌意的
  至于选择什么人作为慈心观刚开始时的禅修对像,我们建议选择第二种,一个可爱的人,因为慈心很容易生起。第一种人可能会引起贪执,对第三种人生起慈心可能有一些困难,第四和第五种人可能会引起嗔恨。我们建议不要选择异性因为可能引起欲贪。但如果是他的母亲或她的父亲呢?通常也不适宜,因为没有静定下来的心可能会转移到另一异性。死者也不宜,因为这人已经不存在并且已经往生,所以不能产生深定。所选的可爱的人应该是活着的并且和自己是同一性别。『可爱』意味着一想起他(或她)的时侯就会生起慈爱。这人可能本身就充满慈爱,同时还具有很多美德,如戒行、禅定、智慧、耐心、谦逊等等。应当是你想到或见到的很令你尊敬且很友好的某人,你可以把他叫做真正的朋友。如果你已经和他认识了一些时间并且因某些事有时在一起过,而且相互很少误解或根就没有任何误解,这就好。这样你可通过回忆他对你所做的好事和过去一起时令人快乐的事而生起慈爱。
  当你选择了某人作为慈心观的对象,这就是你修慈爱的土壤和源泉,你的慈爱将深深扎根并发散到遥远的它方。

  AROUSING OF METTA       激发慈爱
  慈爱的近因是可爱的人。因此我们必须看到这人的有益的方面。方法之一是想他/她的美德或可贵的品质。我们可以列出来,例如,他是
  1. 具有悲心 v1
  2. 善解人意 v2
  3. …… v3
  列出越多越好,只要想到一条就会激起慈爱。我们应当节约地用,这样可持续很长时间。例如,当我们想v1时,慈爱生起。每当慈爱减退的时候,我们用v1去重新激起慈爱。一些时间以后,v1可能(暂时)不再有效,然后我们用v2来激起爱。我们将继续用v2来激发慈爱。当v2不再有效时,我们又回到v1。我们可以不用v1和v2来激发慈爱,直到二者似乎都不管用为止。然后我们进行到v3。
  另一种方法是看到这人的可爱之处以激发慈爱,因此要回忆和他/她有关的能激起慈爱的事情。可以是他给与的帮助、赠送的礼物,或者只是柔和关怀之语。当然要避免回想不愉快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列出这些事:
  事情 1. 送的生日礼物 e1
  2. 困难时给与的帮助 e2
  3. 为找工作出的主意 e3
  4. 其它 e4
  我们可以应用前述回想美德相同的原则以确保慈爱容易生起。慈爱生起时,它必须是真诚的并且发自内心深处。慈爱应当丰沛、自由、没有阻碍地从心中流出。要运用智慧并注意避免贪执,采用恰当的方式,这样对任何人修慈都不会有问题。
  THE FOUR ASPIRATIONS 四种祝愿
  当慈爱生起时,我们用四种祝愿来强化它:
  1 愿他/她没有敌意/危险
  2 愿他/她没有精神上的痛苦
  3愿他/她没有身体上的痛苦
  4愿他/她能过得称心如意
  要点是我们带着慈爱发出每一个祝愿。这将进一步激发慈爱使其源源流出。完全清楚这些祝愿的意义并真诚地这样想也非常重要。在第一个祝愿激起的慈爱减退之前,我们换到下一个以使其连续不断。当我们用了第四个祝愿我们又从第一个开始。这样可以无限进行下去。
  第二点是如果一个祝愿,如『愿他无敌意』,非常有效产生很强的慈爱并能持续很长时间,我们应当让这慈爱之心流延续尽可能长,这样慈爱会进一步深化。
  然而如果一个祝愿并不很有效,我们应该跳过它或很快换到下一个。
  第三点应当知道每一个祝愿都有更加积极的一面。如果想强调更加积极的一面,看看每一祝愿的意义会帮助我们用得更有效。
  1.愿他/她没有敌意/危险
  敌意可能是指我们内在的(如烦恼)和外在的。更加积极的一面将是『愿他充满慈爱』。我们也可用『愿他平安』。敌意也可能是内在的任何危险或有害的因素(如烦恼、恶报成熟)或外在的(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
  2. 愿他/她没有精神上的痛苦
  精神上的痛苦指心里的愤怒、悲伤、迷惑、恐惧、绝望、烦躁,以及生活条件不如意。『愿他/她平静快乐』是对应第二种祝愿的更加积极的愿望。
  3.愿他/她没有身体上的痛苦
  身体上的痛苦包括各种身体的不舒服、大病、小病和伤痛。因此可以把祝愿变成「愿他/她健康强壮」。
  4愿他/她能过得称心如意
  这意味着我们希望他/她能够顺利进行生活的各种活动或维持生活,如起床,吃饭,照顾生计,照看孩子、妻子、房子,以及休息,精神生活以至安然入睡。
  这些祝愿的最后一条本身就是积极的,消极一点的变通的说法是『愿他生活中没有麻烦、问题、障碍』。
  我自己试过,也让别人试过,确实有不同的心理效应。希望对方好的用词比消极的词产生的效果强,后者更倾向于悲心,着重于拔苦。因此这是值得考虑的一方面。一种可能性是二者皆用,这样就增加成了八条祝愿。
  我们也注意到了太多的祝愿可能对初学者修定不利,因此我们坚持只用四条祝愿。
  如果需要一种特定的祝愿,可以考虑另一种调整,如『愿他能免除正在令他痛苦的致命的癌症』,甚或一个简单的祝愿,『愿他的儿子能够学好功课』。
  这些是更特殊的情形,因此不是什么时候都可用,也不是对什么人都可用。然而这是一个善愿,当带有强而深的定力发出这些祝愿时,会有相应的效果。
  开始时慈爱的心念之流不是很流畅也持续不了多久。要防止只是念颂祝愿而无慈爱的感受。也必须防止在激发慈爱时没有选择没有控制的思维(这会导致散乱)。也要注意在慈爱没有生起时不要灰心丧气。因此,当这些障碍生起时要有正念及时觉察是很重要的。

  Chapter 4 Five Hindrances to Concentration/Absorption
  第四章 修定的五盖
  当慈爱还没有达到绵绵不断的时候,五盖还可能产生因而障碍你的进步。
  1 SENSUAL DESIRE (kama raga)贪爱
  贪爱通常伴随着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而生起。这是为什么我们不选特别亲近的人作为第一个禅观对象的原因之一。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避免异性。即使对好友修慈,你也应当避免回想激动的时刻(例如观赏美景等)。也不要贪着禅修中生起的平静与快乐,这在慈心禅中会产生很多。可运用正念标记[译注1]『欲望』或『执取』,直到它消失。要一直记住,不要执取。有正念觉察是关键。另一个办法是短时间改为对所有众生辐射慈爱以祛除执取。然后让心回到纯洁无私的慈爱状态。
  2 ILL-WILL 嗔恨
  嗔恨伴随排斥性的目标生起。这就是说当我们对不喜欢或敌对的人修慈是可能发生。如果嗔恨生起,我们可重新对刚开始时的那人(可爱的)修慈。
  嗔心可能会随着失望或不良的感觉生起。如果是这种情况,尽量不要理它并坚持继续修慈。如果这也不行,就换到一个比较舒适的姿势或环境。
  3 SLOTH AND TORPOR 昏沉与睡眠
  当内心变得宁静之后,这种懒散状态可能出现,常常使禅修者掉入深睡眠中。因此,当我们的正念观照力变弱的时候,我们应该提起精神更加精进努力地激发慈爱。例如,我们可以较快的从一个祝愿换到另一个。我们也可以使慈爱的情感变得更强烈。用经行的方式修慈爱也有助于使慈爱的心流变得更加有力。我们必须提起精神精进用功才能做到这些。通常还可采取下面一些办法,如洗脸,搓手,坐在明亮开阔的地方,适当谈论或思考懒散的危险和精进的益处等等。
  4 RESTLESS AND WORRY 掉举和忧虑
  掉举和忧虑的生起是因为缺乏正念观照。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基本的正念觉照力,掉举或者说杂念出现的时候我们能够察觉。所以即使心跟着妄念跑了,我们会很快觉知。因此我们要让自己做到这一点:当妄想一生起时就观照标记它[译注1],然后回到修慈爱。
  在激发慈爱的开始,主要是在思维,我们必须注意不要失去控制:比如我们回想一个人,然后就想到一起做的事;想了好一阵子,才意识到忘了修慈心观。因此为了有利于产生深的定力,我们必须专注地对一个人修慈爱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在激发慈爱时,要小心不要想得过分。一旦慈爱生起,我们必须保持一种可使定力深化的绵绵不断的状态。
  5 SCEPTICAL DOUBTS 疑
  由于缺乏对佛陀地教法等的了解,对三宝或者修慈爱的方法可能产生怀疑。这是我们必须观照标记[译注1]『怀疑』等等,直到怀疑被抛开。另一种方法是再次思维慈爱的益处和嗔心的危害。如果一个人非常努力用功,他会取得进步,怀疑也会被抛开。有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随时可以请教以消除对用功方法的疑问,也是非常重要。
  译注1:这是用内观的方法,即当任何妄念生起时,观照它并同时在内心命名念出。


  Chapter 5 Five Jhana Factors of Concentration/Absorption
  第五章 定的五禅支
  在初始阶段,起主要作用的是第一禅支——寻(vitakka)[译注2],它是带动心王和心所接触目标的心所。在修慈心观时,它不断带动慈爱的心念到它的目标——所选的作为修慈心观对象的人。
  当慈爱绵绵流出,我们要保证我们心中是同一个人。这样就是定。心常常会飘向别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让慈爱的心念流动几秒钟,然后回到原来的人。有时候新出现人似乎比原来的人能激起更强的感受,因此会诱使我们更换目标。但最好还是回到原来的人;因为当对原来的人修了一阵子之后多少会有点陈旧感,似乎总有更好的人选。能否对同一个人修很长时间正是对你定力的检验。
  在这阶段涉及的另一问题是可视化。有的禅修者可能在心中观想出他的目标(即对着修慈爱的人)。这可能在有些方面有帮助,但也可能使问题复杂化。问题的发生是由于缺乏正念观照的可视化会在一段时间里引起紧张和压力。现在已经有两个过程需要关注:
  1 慈爱
  2 定
  可视化尽管和第二个过程有联系,但可能作为第三个过程出现。因此,禅修者必须注意不要做没有慈爱的观想,更不能做没有正念的观想。
  由寻激发慈爱在修定的第一阶段占主导地位。下一步是伺(vicara),它使慈爱的心念连续地维持在目标上。伺被视为拖长或延长慈爱的心念之流,否则就会中断。事实上,它是由不停地激发慈爱产生出来的。其结果是慈心之流逐渐变得有惯性,即使你不有意辐射慈爱,它也在继续;如果是这样,你只用最小的努力就能连续的辐射慈爱。因此你必须试着尽可能地拖长每一条祝愿的使用时间,这样慈爱可以在很长时间内流向同一人。
  当能这样的时候,通常喜(piti)就跟着生起。修行的这种进步能祛除疑盖,带来宁静。喜是一种令人欣喜的、愉快的心理的状态,它随着定力增加而出现。喜生起时,有时表现为起鸡皮疙瘩或愉悦(小喜),有时为一阵阵清凉在身中闪过或扫过(剎那喜),或者是象波浪起伏一样非常快乐的感受或晃动,令人感到势不可挡(继起喜),或者使人感到变得很轻或要蹦起来(踊跃喜),或者感到整个身心系统的每一个微粒都沉于快乐和舒适之中(遍满喜)。
  禅修者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当然是非常愉快并觉得很有吸引力的。 在慈心禅中这种喜会很多。 通常人们会产生执着,结果会忘失正念,然后情况就变得复杂化。因此当喜变得过强时,我们要有所控制。我们必须保持正念观照和标记。如果身体开始无节制地摇晃或者流泪,你应当知道这已走过了头,应当有意地让它止住或者站起身来。这时我们必须记住:当强烈的喜和情绪要变得势不可挡的时候,要确保慈爱是真正无私的;只要我们用细腻、柔和的正念辐射慈爱而不是很强烈的方式,心可以保持不执着。如果我们保持这样辐射慈爱,喜会变得微妙、寂静。心会经历非常深的内在的乐受(sukha),就像一种非常崇高而喜悦的状态 。这里你必须再度防止执着,这样修行才能继续前进。
  最后一阶段是心的沉入、吸入、或者说与目标的统一。这是心一境性。再次要说的是,在入定以前的很安宁寂静的阶段也必须要有一些正念,不然你可能会落入深睡眠或被很微细的念头拉走。在这最后阶段,《清静道论》引用文献说,喜克服散乱,乐克服嗔心,而心一境性克服欲贪,因为它阻止心飞向感官的目标而让心固定在禅修的目标上。
  因此五禅支是:
  1 寻(vitakka)
  2 伺(vicara)
  3 喜(piti)
  4 乐(sukha)
  5 心一境性(ekaggata)
  在实际禅修中, 这些禅支可这样定义:
  1 将心带向目标(激起、提起、用念)
  2 将心保持在目标上(维持、延伸)
  3 在目标上找到趣味、具有兴趣(喜)
  4 于目标快乐满意(乐)
  5 心和目标合一(固定、心一境性)
  译注2:佛教把心法分为心(王)和心所,心(王)仅指心的了知的能力;心所是心所有法的简称,是和能知之心相关的所有心法,是协助心(王)执行和完成各种活动的心理素质、心理状态等,它们和心(王)同生同灭。南传佛教共讲解52心所。细节请参看《阿比达摩概要精解》前两章(网址:http://gila.126.com/)。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即是初禅的五个要素,也叫五禅支,是五个心所。他们在证得初禅以前就有,到初禅时达到完善。


  Chapter 6 Three Types of Concentration
  第六章 三种定
  慈心观产生三种定:
  1 预备定 (parikamma samadhi)
  2 近行定 (upacara samadhi)
  3 安止定 (appana samadhi)
  1预备定 (parikamma samadhi)
  预备定是修定的初步训练阶段。这是当你精勤念诵、对一个人辐射慈爱的时候,得到的一定程度的心一境性或定。
  2 近行定 (upacara samadhi)
  当你接近沉入或融入目标时,我们认为这是近行定。因其接近安止定,这时禅修者已克服五盖。心进入一种很微妙、象睡眠的状态。如果不小心就会入睡。你必须有正念觉察以保持慈爱的心流,但又不要太用劲以免引起心的散乱。在这阶段,所观的人的像可能不知不觉地渐渐呈现出来,但禅修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正念觉照以维持慈爱的心流。《清静道论》描述这种状态为界限已被破除的状态。也就是说,禅修者这时修慈到了一种自己和所观的人合而为一的状态。这是可以说禅修者对自己的慈爱和对别人的慈爱,以及对亲怨都是一样,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
  当定力继续发展,心所缘境变得更加精致和稳定。在预备定阶段,可能只有那个人的粗略的概念;到了近行定,就变成了一个精致、透明状的图像。然而,所缘境的发展不像在遍的修习中那样明显。在开始阶段,心的状态和慈爱是检验修行进展的更明显和更重要的依据。随着不断修习,你可能注意到这个精致的图像的性质。我记得第一次我注意到的是在水晶般清亮的表面上衬托出来的人,后来又以另一方式出现。
  3 安止定 (appana samadhi)
  当心定在目标上,它沉入并融入目标之中,变得似为一体。这样培养的是另一形式的心念——定心。人们常说这象掉入一种比睡眠更深的状态。然而当从这种状态出来的时候,修行人意识到在那段时间中,他有乐受并有慈爱。人们说这种状态太像睡眠了,以至于修行人可能并不觉得自己进入过,尤其是当第一次发生而且又只是极短的几个瞬间。然而当其频繁发生时就会很明显。需要多长时间可修到这种水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如果我们参加精进禅修,这不会太长。参加过内观修行而心已调柔、善良健全的人会更快。在慈心禅中有四种这样的定(按五种定分类)。它们分别叫作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至于第五禅,只有通过修舍心观(upekka bhavana)才能达到。

  Chapter 7 FACTORS IN DEVELOPING DEEP CONCENTRATION
  第七章 深化定力的要素
  为了能够使你的业处达到非常接近安止定的近行定,你需要很善巧地增强和定相应的心所;当其足够强的时候就入定了。下面是培养定力的一些重要的心所:
  1、 MINDFULNESS 正念
  正念是心法中起主导作用的,当然必不可少。它善巧地引导心达到入定的程度;它还防止烦恼和杂念的干扰,及时让我们采取行动对治。它同时使心灵巧、适宜工作、柔软,等等。所以在修定的不同深度都必须有很充分的正念。然而,必须是适合安止定的正念,而不是内观形式的正念。比较而言,寂止禅的定根比精进根强得多,必须保持这种特定的平衡。同时正念还必须连续不断,因此,开始精进的止禅修习之前,多数人都应该通过念住的训练打好正念基础。
  2、 DETACHMENT 离
  正定常被称作脱离五根之定。如果我们知道观想对像只是意门的像的话,就容易理解。这定是超越前五门的。如果我们依然对感官之乐还有无节制的欲望,就永不可能接近安止定。如果一个人真正离欲的话,他就从五欲的鸿沟中出来了。离的力量除去低层次世界对我们的束缚。当喜乐随慈爱生起时,就得很注意保持不执取的离的态度。
  3、 PATIENTCE耐心
  不耐烦和嗔心是和不安相联系,耐心正好与其相反。如果我们能保持耐心,我们的心自己就会安静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耐心和寂止禅的不被扰动的一面是同义词。有耐心,心可以安住在禅修对像上更长的时间,因为无嗔,就会跟着出现舍心平等安住,定的另一个要素。
  经典告诉我们, 为了保护定力,我们需要考虑七种适当性:
  这是些直接关系禅修外在的事情:
  1)、住处
  2)、获得食物的村落
  3)、谈话
  4)、修行伴侣
  5)、食物
  6)、季节
  7)、姿势
  我们应该知道这些会如何影响修定,因此作出适当选择。

  Chapter 8 Ways of Bringing about Concentration
  第八章 生起定的方法
  我注意到有很多种生起定的方法。下面是几种:
  1 紧随目标并专注于目标:这是初学者修定常用的过程。这里的要点是:
  (1)修的时候必须有正念观照
  (2)在慈心禅中,必须有慈爱。然后我们关闭一切外缘——如形色和声音,使心保持在目标上而不着任何别的东西。
  2 忆念自心深定的状态,以意志力培养定力
  在第二种情况,你必须将心带入安宁的状态,并且逐步进入越来越深入、微细、更加寂静的状态。这第二种方法对经历过这些状态的人更为有效。
  3 通过决意而控制。决意是心的某一种决断的状态。通过对心输入用特定词句构成的希望或愿望,禅修者按一定的发展路线图入定。这种方法用于进入指定的定。对于一个这样修得很娴熟的人来说,其心将非常准确和快速地对决意作出反应。就像对计算器输入指令得到结果一样。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朋友们的散淡江湖 ( 京ICP备15044585号  

GMT+8, 2024-3-29 14:48 , Processed in 0.0978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